一流的學科,一流的干部教育資源
.jpg)
“雙一流”建設工程剛公布了42所一流大學和111個一流學科,單看這個數字我們很難判斷“雙一流”與以前的學科評定活動有什么差異。在此,我們選取了13家干部教育基地的數據,希望能從這13所“985”、“211”、“雙一流”名校中看出一些端倪。
我們選取的是關于學科的數據,主要來自于三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雙一流”建設中的一流學科數量,依據教育部按照建設國際一流學科建設目標所公布的名單。第二個維度是國家重點學科數量,這是教育部歷時二十多年、前后三次對各大學開展的一項具有普遍意義的學科資格審查工作,截止到2007年共評選出286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677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反映了那個時代官方對于高校學科水平的一種權威認定。這項工作已于2014年廢止。表中對國家重點二級學科數量的統計包括了一級學科所涵蓋的二級學科數量,這也符合當初評定的規則。第三個維度是教育部大力推進的全國高校學科評估。這是針對全國所有的一級學科進行綜合打分,按照分數進行單項排名,選出拔尖學科。自2004年開始,共開展了三次學科評估,這是歷史上對高校的一級學科最系統、最全面的檢驗與評價。最后一次是2012年的學科評估,共95個一級學科,我們只選取了各一級學科的第一名,其余名次均忽略不計。
這份有史以來對高校學科評估最全面的統計表,在13家干部教育基地高校中反映出了很多信息:
第一,名校基地分為三類,呈現出從強到弱排列的三個梯度。第一階梯比翼雙飛、遙遙領先,第二階梯注重內功,綜合實力很強;第三階梯劍出偏鋒,顯山露水,并且與第二階梯差別較小,具有相互轉換的可能性。
一、北大、清華是當之無愧的超級名校,各項數據均保持高度領先優勢,作為黨政干部教育培訓的第一階梯的地位無可爭議。在全國排名第一的拔尖學科上,北大、清華均超過10個以上,遙遙領先。北大主要集中在人文、理學門類,清華主要集中在工科門類,兩校排名第一的學科占了全國的1/3。在國家重點學科上,北大、清華的一級學科都在20個以上(由于歷史學門類下的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3個二級學科均升級為一級學科,北大原先的歷史學國家重點學科應該從1個增加為3個),兩校的二級學科均超過110個,超出第三位的復旦至少1/3以上,又是遙遙領先。在一流學科上,北大41個,清華34個,清華超過第三位的浙大接近一半數量。所以,從國家這三次重要的學科評定工作來看,北大、清華兩校學科齊全,實力雄厚,水平超群,并且分布合理,以人文、理工為主,在多個學科領域內都牢牢占據第一位的位置,但又全面涵蓋了13個門類學科。換句話說,沒有哪一個學科門類中找不出北大、清華排名過第一的學科。事實證明了,國家重點培育發展北大、清華兩校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北大、清華兩校當之無愧是中國目前最好的大學,是培養中央高層領導人數量最多的大學,是黨政干部教育培訓的首選高校。
二、浙大、復旦處于第二階梯,綜合實力明顯,各學科基本功過硬,但學科特色化優勢缺乏。在國家重點學科上,浙大、復旦的一級學科均超過了10個,二級學科均超過了70個,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數字,證明了在過去二三十年內的名氣和地位。在一流學科上,浙大18個、復旦17個,也是超過除北大、清華之外的其他高校,但優勢地位并不明顯,只比第5名的南京大學多出2、3個。最后,在拔尖學科上,浙大、復旦就略顯尷尬了。浙大有2個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一,復旦卻一個都沒有,都被其他高校遮住了風頭。復旦在全國排名前三的學科上有相當的競爭力,尚有奪魁的可能性。從三個維度來看,浙大、復旦的綜合實力非常強勁,雖然與北大、清華爭第一、第二尚待時日,但在短期內蓋住其他高校是沒有問題的。只需在個別重點學科上加大投入力度,繼續做大做強,增加幾個全國排名第一的學科便是指日可待。從干部培訓領域的情況來看,浙大、復旦現在是黨政干部培訓的熱門高校,浙大每年舉辦的干部培訓班數量毫無疑問是除北大、清華外最多的高校。這與其學術地位、學科優勢是分不開的。
三、其他9所高校處于第三階梯,學科實力分布不均,綜合實力相對較弱,但在個別學科領域顯露特色。在第三階梯中,南大、人大實力較強,有可能隨時登上第二階梯,北師、武大次之,其余高校三個維度的表現很不均衡。在拔尖學科上,人大、北師、武大、南大、川大都上榜,中山、西交大、哈工大、南開都沒有拔尖學科。人大排名第一的學科數量遠遠超過其他高校,但主要局限在人文社科領域,理工科相對很弱。在國家重點學科上,一級學科數量是哈工大、南大、人大、西交大靠前,二級學科數量是人大、南大遠遠超出其他高校,西交大、中山最弱。在一流學科上,南大、北師、中山、武大都超過了10個,南開、川大墊底。所以,從這種分布來看,第三階梯各大名校的學科優勢分布是不均衡,各有優勢,也略顯不足,要想一躍而上尚需時日。因此,我們看到的是多數黨政機關北大、清華培訓結束之后就優先選擇浙大、復旦,然后才是呈現出多樣化的選擇特征:有喜歡武大的,有喜歡中山的,有喜歡西交大的,有喜歡川大的,高校氣質、學科實力、城市特征、人文景色、季節氣候綜合作用,各有各的考慮。
第二,名校基地的階梯分布與當地經濟發達程度呈現出驚人的一致性。在《以干部教育的眼光,瞅一瞅高校“雙一流”建設》一文中,我們已經表達了這個觀點,干部教育基地的選擇標準與重點建設的一流高校的選擇標準一樣,重點就在北京、華東地區。現在我們來看,北京、華東地區既是政治核心,又是經濟核心,還是教育核心——一流大學云集、一流學科聚集,黨政干部基地的重心自然放在這里。北大、清華濃縮吸收了首都的各類精華,遙遙領先于其他高校穩居于頂端。第二階梯就是浙大和復旦,中國金融和經濟重鎮,同樣吸納了大量的教育資源。第三階梯中最有潛力的南大、人大,同樣又分布于華東、北京,這為它們繼續吸納資源、擴充實力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氛圍。所以說,政治與經濟的重心在北京、華東,教育的實力在北京、華東,干部教育基地的重點指向也在北京、華東。坐落于北京、華東之外的干部教育基地想要加快一流學科建設,向世界一流高校邁進,還有非常深遠的道路要走。
第三,前八校飽受重視、后五校關注不夠。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北師大、中山、武大,在一流學科建設中受到了很大的扶持,而人大、西交、川大、哈工大、南開沒有得到更多的幫扶。什么意思?對比一下13家高校的一流學科數量與國家重點一級學科數量就可以看出來,前八校一流學科數量都大于10個,并且其數量都遠遠超出國家重點一級學科數量,尤其是中山大學,以2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0個拔尖學科的尷尬成績居然能夠得到11個一流學科的巨大恩賜,不得不說是一種莫大的驚喜。而后五校,兩組數據幾乎只是對應關系;最慘的哈工大、南開的數量對比居然出現了倒灌,國家重點學科都入不了一流學科的流,這是多么赤裸裸的打擊!而仔細觀察前八校,還發現了除了北京、華東三省之外國家關注的次重點,是廣州和武漢。當然,細心的人也會發現成都這個微弱的聲音,畢竟川大也是以5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的弱勢博取了6個一流學科。在教育學科評定這個版圖上,除了不言自明的京滬杭寧之外,還有廣州、武漢、成都同樣令人矚目。這就不難理解中山、武大、川大能夠源源不斷地迎接到越來越多的干部培訓班這個事實。政治優勢、經濟優勢、區位優勢,決定了教育優勢,決定了干部往哪里走,培訓往哪里辦。
一份數量統計表,觸摸的是數字,掀開的卻是五味瓶。原來干部教育資源的衡定與分配,根本不是你理想中的帕累托最優,而是一場徹徹底底的馬太效應的重演。
(更多干部培訓動態請登陸浙江大學高端培訓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您持權屬證明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E-mail:zjuce@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