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多數人都以為他們知道自己擅長什么。其實不然,更多的情況是,人們只知道自己不擅長什么——即便是在這一點上,人們也往往認識不清。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
在上一期《找到自己的定位 這些好習慣不可或缺》一文中,有提到要建立一個不可或缺的好習慣那就是——將長處發揮到極致。若想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一定要認識自己,如如果你根本不清楚自己的價值體系和強項,怎么可能辨認出機會,或是創造機會來使用它們呢?
要做好這些事情,你首先要對自己有深刻的認識——不僅清楚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也知道自己是怎樣學習新知識和與別人共事的,并且還明白自己的價值觀是什么、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貢獻。因為只有當所有工作都從自己的長處著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爾不群。
歷史上的偉人——拿破侖、達芬奇、莫扎特——都很善于自我管理。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們成為偉人的原因。不過,他們屬于不可多得的奇才,不但有著不同于常人的天資,而且天生就會管理自己,因而才取得了不同于常人的成就。
而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甚至包括那些還算有點天賦的人,都不得不通過學習來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然而,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只能靠發揮自己的長處,而如果從事自己不太擅長的工作是無法取得成就的,更不用說那些自己根本干不了的事情了。
以前的人沒有什么必要去了解自己的長處,因為一個人的出身就決定了他一生的地位和職業:農民的兒子也會當農民,工匠的女兒會嫁給另一個工匠等。但是,現在人們有了選擇。我們需要知己所長,才能知己所屬。
要發現自己的長處,唯一途徑就是回饋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每當做出重要決定或采取重要行動時,你都可以事先記錄下自己對結果的預期。9-12個月后,再將實際結果與自己的預期比較。
我本人采用這種方法已有15到20年了,而每次使用都有意外的收獲。
.jpg)
比如,回饋分析法使我看到,我對專業技術人員,不管是工程師、會計師還是市場研究人員,都容易從直覺上去理解他們。這令我大感意外。它還使我看到,我其實與那些涉獵廣泛的通才沒有什么共鳴。
回饋分析法并不是什么新鮮的東西。早在14世紀,這種方法由一個原本會永遠默默無聞的德國神學家發明,大約150年后被法國神學家約翰·加爾文和西班牙神學家圣依納爵分別采用。
他們都把這種方法用于其信徒的修行。事實上,回饋分析法使他們的信徒養成了一種始終注重實際表現和結果的習慣,這也是他們創立的教派——加爾文教會和耶穌會——能夠主宰歐洲長達30年的原因。
我們只要持之以恒地運用這個簡單的方法,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可能兩三年),發現自己的長處——這是你需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事情。在采用這種方法之后,你就能知道,自己正在做(或沒有做)的哪些事情會讓你的長處無法發揮出來。
同時,你也將看到自己在哪些方面能力不是特別強。最后,你還將了解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完全不擅長,做不出成績來。
根據回饋分析的啟示,你需要在幾方面采取行動。
首先最重要的是,專注于你的長處,把自己放到那些能發揮長處的地方。
其次,加強你的長處。回饋分析會迅速地顯示,你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善自己的技能或學習新技能。它還將顯示你在知識上的差距——這些差距通常都可以彌補。數學家是天生的,但是人人都能學習三角學。
第三,發現任何由于恃才傲物而造成的偏見和無知,并且加以克服。有太多的人,尤其是那些術業有專攻的人,往往對其他領域的知識不屑一顧,或者認為聰明的頭腦就可取代知識。比如,很多一流的工程師遇上與人相關的事就束手無策,他們還以此為榮——因為他們覺得,對條理清晰的工程師頭腦來說,人太混亂無序了。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人力資源方面的專業人員常常以他們連基本的會計知識或數量分析都一無所知而自傲。不過,人們要是對這樣的無知還沾沾自喜的話,那無異于自取滅亡。其實,要讓自己的長處得到充分發揮,你就應該努力學習新技能、汲取新知識。
另外一點也同樣重要——糾正你的不良習慣。所謂不良習慣,是指那些會影響你的工作成效和工作表現的事情。這樣的習慣能很快地在回饋中反映出來。
例如,一位企劃人員可能發現自己美妙的計劃最終落空,原因是他沒有把計劃貫徹到底。同那些才華橫溢的人一樣,他也相信好的創意能夠移動大山。但是,真正移山的是推土機,創意只不過是為推土機指引方向,讓它知道該到何處掘土。這位企劃人員必須意識到不是計劃做好就大功告成,接下來還得找人執行計劃,并向他們解釋計劃,在付諸行動前須做出及時的調整和修改,最后要決定何時中止計劃。
與此同時,回饋還會反映出哪些問題是由缺乏禮貌造成的。禮貌是一個組織的潤滑劑。兩個移動物相互接觸時發生摩擦是一個自然規律,不僅無生命的物體是這樣,人類也是如此。
禮貌,其實也很簡單,無非是說聲“請”和“謝謝”,記住別人的名字,或問候對方家人這樣的小事,但就是這種不起眼的細節,使得兩個人能夠融洽相處,不管他們彼此之間是否有好感。許多聰明人,尤其是聰明的年輕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如果回饋分析表明某個人只要一遇到需要別人合作的事就屢屢失敗,那么很可能就意味著這個人的舉止不大得體——也就是缺乏禮貌。
把預期和實際結果進行比較,也會發現自己不能做什么。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一竅不通、毫無天分的領域,在這些領域我們甚至連平庸的水平都達不到。人們,尤其是知識工作者,就不應該試圖去完成這些領域的工作和任務。他們應該盡量少把精力浪費在那些不能勝任的領域上,因為從無能到平庸要比從一流到卓越需要人們付出多得多的努力。
——本文觀點及部分文字節選來自已故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Peter F.Drucker)發表的Managing Oneself一文,此文是《哈佛商業評論》創刊以來重印次數最多的文章之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您持權屬證明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E-mail:zjuce@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