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有效的管理者堅持把重要的事放在前面做,每次只做好一件事。
要看“正當的決策”是什么,而不是“人能接受的”是什么。
——“現代管理之父”彼得 • 德魯克
真正的信仰,能穿過絕望破除迷信
作為“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的思想幾乎涉及了管理學的方方面面,現在我們熟知的許多管理理論的概念都是他首先提出來的,德魯克的一生留給人們寶貴的精神:
“除非能積極改變人們的生活,否則不去做。”
“管理是一種實踐,不是理論。”
“想想我如何貢獻,造福這個社會。
影響我們的不僅是德魯克的思想,更是他那追求一生的信仰。德魯克曾寫道:“只有在對神的信仰中,人才能不絕望。罪的反面不是德行,是信仰。信仰是認信,相信在神的里面,不可能的能成為可能,在祂的里面,時間與永恒合一,生與死都是有意義的。信仰是知識,認為人是被創(chuàng)造物——不是自主的,不是主人,不是目的,不是中心——然而卻是要負責任和自由的。人只有承認靠自己在根本上是孤獨的,才能接受神的拯救,相信神總是與人同在的,甚至‘直到我們死亡的時刻’。”
“只有通過絕望,通過苦難,通過痛苦和無盡的磨練,才能達至信仰。信仰不是非理性的、傷感的、情緒化的、自生自發(fā)的。信仰是經歷嚴肅的思考和學習、嚴格的訓練、完全的清醒和節(jié)制、謙卑、將自我服從于一個更高的絕對意愿的結果。每個人都可能獲得信仰。”
真正的信仰,能穿過絕望破除迷信。
信仰者的管理習慣
信仰者的“五項主要習慣”是領導特質論的主要流派。德魯克指出,有效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類型,缺少有效性的管理者也同樣有不同類型。因此,有效的管理者與無效的管理者之間,在類型、性格及才智方面,是很難加以區(qū)別的。有效性是一種后天的習慣,既然是一種習慣,便可以學會,而且必須靠學習才能獲得。
他認為一個優(yōu)秀的管理者,必須具備以下五項主要習慣:
1、善于利用有限的時間
時間是最稀有的資源,絲毫沒有彈性,無法調節(jié)、無法貯存、無法替代。時間一去不復返,因而永遠是最短缺的。而任何工作又都要耗費時間,因此,一個有效的管理者最顯著的特點就在于珍惜并善于利用有限的時間。
這包括幾個步驟:記錄自己的時間,管理自己的時間,集中自己的時間,減少非生產性工作所占用的時間。這是管理的有效性的基礎。
2、注重貢獻和工作績效
重視貢獻是有效性的關鍵。“貢獻”是指對外界、社會和服務對象的貢獻。一個單位,無論是工商企業(yè)、政府部門,還是醫(yī)療衛(wèi)生單位,只有重視貢獻,才會凡事想到顧客、想到服務對象、想到病人,其所作所為都考慮是否為服務對象盡了最大的努力。有效的管理者重視組織成員的貢獻,并以取得整體的績效為己任。
每一個組織都必須有三個主要方面的績效:直接成果、價值的實現和未來的人才開發(fā)。企業(yè)的直接成果是銷售額和利潤,醫(yī)院的直接成果是治好病人;價值的實現指的是社會效益,如企業(yè)應為社會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務;未來的人才開發(fā)可以保證企業(yè)后繼有人。一個組織如果僅能維持今天的成就,而忽視明天,那它必將喪失其適應能力,不能在變動的明天生存。
3、善于發(fā)揮人之所長
有效的管理者應注重用人之長處,而不介意其缺點。對人從來不問“他能跟我合得來嗎”而問“他貢獻了些什么”,也不問“他不能做什么”而問“他能做些什么”。有效的管理者擇人任事和升遷,都以一個人能做些什么為基礎。
4、集中精力于少數主要領域,建立有效的工作秩序
有效性的秘訣在于“專心”,有效的管理者做事必“先其所當先”,而且“專一不二”。因為要做的事很多,時間畢竟有限,而且總有許多時間非本人所能控制。因此,有效的管理者,要善于設計有效的工作秩序,為自己設計優(yōu)先秩序,并集中精力堅持這種秩序。
5、有效的決策
管理者的任務繁多,“決策”是管理者特有的任務。有效的管理者,做的是有效的決策。決策是一套系統(tǒng)化的程序,有明確的要素和一定的步驟。一項有效的決策必然是在“議論紛紛”的基礎上做成的,而不是在“眾口一詞”的基礎上做成的。有效的管理者并不做太多的決策,而做出的決策都是重大的決策。
管理讓組織更優(yōu)秀,信仰讓管理更非凡
管理讓一個組織有了更有效的工作秩序,使得組織更加優(yōu)秀,信仰讓組織有了靈魂,使得管理更加非凡。正如彼得•德魯克所說:信仰不是非理性的、傷感的、情緒化的、自生自發(fā)的。
信仰是經歷嚴肅的思考和學習、嚴格的訓練、完全的清醒和節(jié)制、謙卑、將自我服從于一個更高的絕對意愿的結果。每個人都可能獲得信仰。正因為每個組織中的個體及管理者都擁有了信仰,才能使得組織管理朝著一致的方向前行,讓組織的發(fā)展高效有序。管理在左,信仰在右,左右協同,闊步前進。
——本文綜編自彼得 • 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 - 1966 &《21世紀的管理挑戰(zhàn)》(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1999)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您持權屬證明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E-mail:zjuce@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