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飛上天空、
飛上宇宙的太空夢想嗎?
有一只小烏龜竟然先替我們
實現了這個夢想!
浙大校友推出“旅行者”號項目
普通人去近太空旅游也許即將成真哦~
2017年10月25日凌晨3時57分,深圳光啟集團自主研制的臨近空間飛行器“旅行者”3號,在新疆攜帶一只活體烏龜成功進入海拔21公里的臨近空間。4小時后,該飛行器成功降落到新疆托克遜縣預定區域,被成功回收。
該烏龜名叫“小云云”,是一只黃頭側頸龜。此前,科研團隊購買了一定數量不同品種、大小相近的潛水龜進行飼養,飼養環境與飛行器生保艙相似。通過對烏龜抗低溫低壓能力、抗沖擊能力、抗環境溫度變化能力、抗運輸能力的訓練,最后“小云云”表現最佳,成為了此次的試驗體。
目前,烏龜生命體征正常,并已隨放飛團隊回到光啟深圳總部。這是全球首次浮空器成功攜帶活體動物進入臨近空間停留、進行生保測試的案例,驗證了環控生保技術等7項關鍵技術,為后續研制長航時飛行平臺及載人系列飛行平臺提供了關鍵參數和寶貴經驗。
.jpg)
對超材料一見鐘情想拓展人類生存空間
2002年,現在的光啟集團總裁、當時還在讀高三的劉若鵬,被保送到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混合班。大二時,劉若鵬第一次接觸了超材料這個領域。
“我對它一見鐘情。”他說,“超材料是一種與電磁波密切相關的新材料技術。與傳統材料先知其為何物再運用和實踐的研究方法不同,超材料是先確定目標再研發材料,這種逆向的研究方式讓我著迷。”
2006年,在完成超材料的本科畢業論文后,劉若鵬獲得了美國杜克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的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學位,繼續深入研究超材料。他的導師,美國杜克大學教授大衛·史密斯,正是超材料學科的創始人。
三年后,劉若鵬作為第一作者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利用超材料技術研制“隱身衣”的論文,引起了很大轟動,也讓劉若鵬更加堅定了繼續相關研究并將之帶出實驗室、進行產業化應用的想法。2010年7月,劉若鵬和4位科研伙伴回國創辦深圳光啟集團,繼續從事超材料隱身技術、超材料裝備等領域的研究和應用。
光啟最驕傲的是,2012年,習近平就任總書記后到廣東視察的第一家企業,就是深圳光啟。劉若鵬向總書記介紹了自己的情況。當聽說29歲的劉若鵬是陜西人,并在2002年到2006年就讀于浙江大學時,習近平跟這個小老鄉拉起了家常。
“你在浙大31個學院中哪個學院?”習近平問,“竺可楨學院。”劉若鵬說。“那你是接受重點培養的。”總書記笑著說。“對。”劉若鵬很高興。“你從哪里留學回來?”總書記又問。“我2006年畢業去了美國,從杜克大學回來。”
習近平問“光啟”這個名字的由來。“取自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劉若鵬說:“這個名字我們在美國就想好了。我們的使命就是要在全球率先創建超材料產業,立志回國壯大超材料產業鏈的‘中國夢’。目前,光啟已在世界范圍內申請了2210件超材料領域核心技術專利,占該領域專利申請總量的85%。”習近平聽了,高興地直點頭。
能使微波轉向、讓哈利·波特的“隱形衣”變為現實的超材料、像“鋼鐵俠”戰衣那樣使人在空中翱翔的馬丁飛行包、覆蓋地鐵甚至全城的超級WiFi,以及用一束光就能進行認證、支付、防偽的光子鑰匙等,這些常出現在科幻電影中、令人們贊嘆不已的“黑科技”,都是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正在研究或已經研制出的項目。
“超材料并不只是一種材料,它更代表了一種先進的材料設計的技術。”劉若鵬說,“光啟在此基礎上探索出了其他的交叉、融合的關鍵技術,如新型空間技術和無線互聯技術,可以應用于相關領域,最終目的是設計未來、創造未來、分享未來,不斷拓展人類生存、生活的空間。”以“旅行者”號為代表的臨近空間探索計劃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臨近空間是指距地面20~100公里的空域,其下的空域我們通常稱為“天空”,是傳統航空器的主要活動空間;其上的空域則是我們平常說的“太空”,是航天器的運行空間。
在劉若鵬的帶領下,2015年2月,光啟臨近空間載人項目正式啟動。同年6月,光啟在新西蘭成功放飛了中國首個臨近空間商用平臺“旅行者”1號,到達設計高度21公里。
2016年11月,“旅行者”2號在新疆試飛,完成了攜帶艙體升空、天地對話和飛行中數據采集的實驗。而這一次“旅行者”3號的成功放飛,則是全球首次浮空器成功攜帶活體動物進入臨近空間停留、進行生保測試的案例,驗證了環控生保技術等7項關鍵技術,為后續研制長航時飛行平臺及載人系列飛行平臺提供了關鍵參數和寶貴經驗。
.jpg)
2015年12月,劉若鵬在光啟馬丁飛行包中國境內首次公開飛行活動中留影。
近太空旅行比太空旅行更親民
“乘坐商用臨近空間飛行器,可以實現普通人的近太空旅行夢想。”劉若鵬說,“旅行者”號飛行器在放飛、巡航和著陸等環節,會遇到不同程度的挑戰,有著苛刻的技術要求。
“我們一方面會在設計上充分考慮各種環境要求和應急預案,另一方面還需要進行大量的測試。”“旅行者”號項目的總指揮、光啟臨近空間創新總監周飛說,“‘旅行者’3號是‘旅行者’號載人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成功放飛,為2020年‘旅行者’號載人版的實現提供了重要的實驗數據和經驗。”
現有的載人航空航天平臺,無法滿足普通人太空旅行的需求。商業飛機飛行高度有限,不足以看到地球弧度;載人飛船、空間站對財力、身體素質的要求非常高,普通人無法乘坐。
而未來的“旅行者”號實現的近太空旅行,則是去往海拔20公里至100公里之間的臨近空間。旅客乘坐“旅行者”號,不需要通過火箭發射,而是依靠囊體內的氦氣提供凈浮力上升,通過飛行控制系統進行飛行控制,實現巡航、降落等動作。
.jpg)
“旅行者”3號充氣完畢,準備升空
“旅行者”號主艙,可以容納6名旅客,飛行非常平緩,旅客無需進行身體訓練,也不必穿著宇航服,可以在艙內自由活動,無需承受失重、離心力等艱苦考驗。艙內具有溫控、生命保障等多個系統,可以保證艙內的通風、溫度、抗壓密封和氧氣補給。
“旅客隨著飛行器升空,可以在到達臨近空間的一個多小時內,擁有‘一步一景’的觀賞體驗。”周飛說,“就像搭乘一部太空電梯,由地表升入臨近空間,在臨近空間用2萬米的高空視角觀賞日出或日落,欣賞地球的完美弧線。”
.jpg)
“旅行者”3號升空后,光啟團隊通過地面控制平臺監測相關數據。
(內容來源自網絡)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您持權屬證明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E-mail:zjuce@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