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媒體:近年來,四川省成都市在持續推進大規模培訓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質的進程中,以全面落實《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為主線,強化改革創新、實施精準培訓,取得了較好效果。胡部長,請您簡要介紹一下成都市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發展狀況。
胡元坤:干部教育培訓工作要想取得實效,必須堅持科學謀劃、做實頂層設計、確保精準施訓。近年來,成都市按照中央對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一系列新要求,緊密結合成都市干部隊伍實際,努力探索建立基層干部教育培訓全覆蓋體系、改革黨校辦學模式、推進教學方式創新、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取得了一些成績。具體來說,主要抓了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一核固本,增強干部隊伍政治定力。堅持黨校姓黨根本原則,緊扣中心大局,突出黨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主業主課地位,開展了一系列集中輪訓和專題培訓,為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
二是多維施訓,提高干部隊伍專業化能力。打造“創新思維月講壇”,推進名校專題培訓,努力提升干部建設西部經濟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交通樞紐和城市治理的專業化能力。堅持現代知識信息培訓常態化,推進干部知識、人文素養更新。
三是創新增效,推進辦學方式教學模式改革。探索市級部門和黨校聯合辦學新模式,通過“專題講授、現場教學、深度研討”,切實解決當前工作中的問題。堅持問題導向,全面推行“結構化研討”教學新方式,通過訓前問需、訓中問計、訓后問效,探尋解決問題之道。
四是統籌促訓,切實增強各級各部門培訓活力。開發干部教育培訓大數據“云管理”綜合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推進干部網絡培訓,統籌、引導區域內干教資源深度融合,推動教育培訓從封閉走向開放、從一元走向多元。
五是創辦學院,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眼夯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層基礎,先行先試、大膽改革。2013年以來,相繼創辦了成都村政學院、成都城市社區學院和成都社會組織學院。
媒體:堅持改革創新使成都市的干部教育培訓工作亮點紛呈、充滿活力,受到學員的認可和社會的關注。您認為,成都市的教育培訓改革舉措哪些是扎實有效的?
胡元坤:《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總則中要求,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應當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必須適應形勢任務發展變化,遵循干部成長規律和干部教育培訓規律,堅持開放辦學,完善培訓內容,改進培訓方式,整合培訓資源,優化培訓隊伍,不斷推進干部教育培訓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
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條例》,提高培訓針對性實效性,我們牢固樹立創新思維,在“精準”上下功夫,在“細節”上做文章。如,推進干部教育培訓“三庫一平臺”建設,分層分類建立完善“干部教育培訓師資、干部教育培訓機構、干部教育培訓基地”三個基礎數據庫,集中打造推出了一批具有成都地域特色的品牌課程、鄉土教材,使培訓內容更貼實際,培訓方式更具活力,等等。
除了培訓具體環節的創新外,成都市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最重要的改革舉措是創辦了成都村政學院、成都城市社區學院和成都社會組織學院這三所學院。“三所學院”創辦以來,積極發揮首創優勢,整合各類資源,采取“專科、特色、開放、合力”的辦學模式,專注基層治理體系研究、搭建工作研討交流平臺、舉辦各類專題培訓班,走出了一條創新發展、內涵發展之路。
媒體:成都市選擇創立“三所學院”這樣的基層干部教育培訓學院,是基于怎樣的考慮?
胡元坤:在開展干部教育培訓必須遵循的原則中,有兩條重要原則:一是“服務大局,按需施教”,二是“聯系實際,學以致用”。這也是我們創立“三所學院”基于的理念。
一方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解決社會矛盾,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領導干部增強依法治理的理念,提升智慧治理的技巧,這是黨和國家發展的大局之需。
另一方面,針對人數多又亟須培訓的村(社區)干部出現斷檔,基層干部隊伍存在“年齡結構不合理,文化素質相對較低,職業精神有待強化,政策把握能力和依法履職能力有待加強”等共性問題。需要重新思考定位,探索既推動縣級黨校改革,又能夠提高基層干部社會治理能力的有效途徑。
2013年11月,成都市委組織部牽頭,在都江堰市委黨校,創辦了全國第一家以村干部為主要培訓對象的村政學院。以“村治”為主要內容,聚焦農村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面向全國農村基層黨員干部開展農村問題研究與培訓。
2014年8月,我們結合錦江區社會組織創新實踐的實際,在錦江區委黨校的基礎上,又創辦了全國第一家由黨委政府主導的以社會組織工作者為主要培訓對象的社會組織學院。
2014年11月,成都城市社區學院在金牛區成立,成為全國首家由黨委政府主導,為城市社區工作者和專業社工人才提供培訓的專門機構,全面提升社區工作者能力和素質。
通過創辦“三所學院”,成都市完成了對基層干部教育培訓的全覆蓋,標志著富有成都特色的基層干部教育培訓體系初步形成。
媒體:三所年輕的基層干部培訓學院自身有哪些辦學特色?在提升基層干部社會治理能力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胡元坤:“三所學院”不僅僅是一個基層干部教育培訓平臺,更是一個助推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平臺。“三所學院”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構成了成都基層干部教育培訓的“三駕馬車”,將村(社區)干部、社會組織及其工作者等基層治理主體,納入常態化、規范化、系統化的培訓體系。
新興的成都“三所學院”辦學特色主要體現為“四個平臺”:一是培訓平臺,通過整合黨校、各方面專業機構的優質資源提供專業培訓,培養優秀社會治理人才。二是研究平臺,通過舉辦各類研討會、主題交流會等方式,匯集各種研究力量,加強對社會治理領域的研究。三是合作平臺,通過學院這個載體,疏通民意表達渠道,有效引導和發揮各方參與多元社會治理的作用。四是黨建平臺,通過組織、工作、凝聚力“三覆蓋”,進一步發揮好黨組織作用,鞏固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
為了扎實推進“三所學院”建設,2016年初,我們提出了“立足成都、服務全省、輻射西部、影響全國”的建設發展目標,圍繞“三所學院”核心競爭力的打造,推進新一輪改革創新,制定了《進一步推進“三所學院”建設發展的實施方案》。通過實施五年發展規劃,推進“核心課程、培訓教材、師資隊伍、交流平臺、特色智庫”五大工程建設,健全領導管理體制、工作運行機制和基礎保障機制,夯實辦學保障基礎,從校舍、人才、財政等多方面對學院發展進行扶持。
在辦學過程中,“三所學院”突出專科特色,聚焦社會治理,堅持內涵發展,注重實戰實用,創新體制機制,加強品牌建設,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力。成都村政學院依托聚集的名師資源,按照“服務中心、服務發展、服務基層”理念,結合都江堰市在完善基層治理機制方面的經驗做法進行積極探索,依托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掛牌成立了成都博士工作站,加大“村政智庫”的建設力度,聚焦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主題開展研究,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咨詢參考。
成都城市社區學院與省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緊密合作機制,廣泛利用省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及知名社會組織的教學和科研資源,充分挖掘城市社區治理實踐中形成的成功范例,綜合運用“線下”集中培訓與“線上”網絡教學相結合、定向培訓與職業教育相結合等方式,為學員提供系統化、專業化、差異化的素質培訓。
依托成都社會組織學院,成立全國首家專門從事社會組織黨建研究的社會團體——成都社會組織黨建研究學會,學會凝聚黨建專家和社會組織人才,專門研究總結成都市社會組織黨建經驗成果。
開放辦學大大提升了“三所學院”的社會影響力。3年多時間里,舉辦專題培訓班460多期,培訓基層干部3.7萬余人次,覆蓋全國28個省區市,一些實踐舉措受到了中央和省委有關領導的關注和批示,中組部、民政部等部門的領導多次來此調研,并給予充分肯定和直接指導。成都村政學院被評為中組部全國黨員教育培訓示范基地;成都社會組織學院被確定為民政部“全國社會組織教育培訓基地”;成都城市社區學院成為中國社區發展協會成員單位。
(內容提供:浙江大學高端培訓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您持權屬證明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E-mail:zjuce@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