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臨海市在鄉村建設中工作亮點頻現,特色舉措不斷。“三位一體”農合聯改革創出“臨海樣板”,走在全國前列;“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農村工作指導員隊伍,連續十一批榮獲全省先進;城鄉一體開展“垃圾革命”,獲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優勝市縣稱號……這些成績的背后,離不開臨海市穩步落實的特色舉措,更離不開這一群“關鍵的人”。
發展農村指導員“籌智攻堅” 搭建“連心橋”
.jpg)
臨海市農村電子服務中心
臨海白水洋鎮箬孔村是個海拔500多米的小山村,是個遠近聞名的經濟薄弱村。為幫扶村級經濟發展,該村通過“籌智攻堅”平臺與臺州市農科院結對,發揮農科院人才、技術優勢,幫助村里發展高山農業,培育水蜜桃、獼猴桃等增收產業。
劉守平是下派村里的農村工作指導員,作為市農科院幫扶團的一名成員,老劉堅持每周下村幫助村里做好農業科技幫扶指導工作。除了劉守平外,院里其他一些專家也常到村里進行技術指導,幫助村里種上了水蜜桃、黃桃、白桃等10多個品種,提供全程栽培管理技術支撐。劉守平說,下一步他們會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改善村里的交通條件,讓成熟上市的各類高山水果能夠方便地走出大山,賣出好價錢,真正成為村民致富的“金果子”。
.jpg)
臨海臺農涌泉店
早在2004年,臨海市就把農村指導員工作作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堅持面向基層、面向“三農”,堅持工作重心下移,人力、物力、財力下移,充分發揮農村指導員在幫扶指導村級組織管理、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截至目前,近年來,全市共派駐省市縣鎮四級農村指導員11批,10903人次,累計走訪農民141萬戶,集中宣講政策法規5.84萬次,落實經濟項目7978個,基礎設施項目5235個,爭取扶持資金15.62億元,化解矛盾糾紛和疑難問題16.3萬件,涌現出了一大批先進典型,架起了農村指導員與群眾的“連心橋”。臨海市成為全省唯一一個連續十一批被省委、省政府評為農村指導員工作先進單位的縣級市。
特別是進入“十三五”以來,臨海市圍繞打造全面小康標桿市,建設活力品質幸福臨海的奮斗目標,在“三農”工作隊伍建設方面推出了農村指導員“籌智攻堅”平臺,集中指導員隊伍和各派出單位的智慧和資源,聚沙成塔、發揮“1+1>2”的團隊合力,為村級發展把脈開方,提供精準化指導,有力破解了“三農”發展難題。
巧打“鄉情牌”推動鄉賢返鄉哺農成效顯著
去年以來,臨海市認真貫徹落實省、臺州市鄉賢幫村活動部署,深入開展“千名鄉賢幫百村活動”,以鄉情為紐帶,積極引導鄉賢反哺家鄉,實現了資金回流、企業回遷、項目回歸、人才回鄉,助力鄉村振興。
.jpg)
“千名鄉賢幫百村”會議
截至目前,該市在外鄉賢建立合作意向項目610個,其中回歸項目262個,預計投資達52.9億元,其中有多個上億大項目;結對幫扶375個經濟薄弱村,其中重點扶貧村104個、扶貧重點片區5個,實現全覆蓋,已完成264個經濟薄弱村轉化。
桃渚鎮在外鄉賢陳山枝牽線搭橋簽下15億大單,桃渚鎮人民政府與中建集團、中青旅控股簽訂“桃渚全域旅游項目”三方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桃渚旅游邁向實質性開發運營階段,目前桃渚已被評為國家風景名勝區。
此外,臨海市還試行了“村兩委+鄉賢會”基層治理模式,由鄉賢會協助村“兩委”開展工作,重點調處鄰里糾紛,維護農村和諧穩定。“東塍老娘舅”吳世良建立了鄉賢調解工作室,三年來共調解糾紛200多件,多次被評為臺州市信訪調解工作先進個人。目前,19各個鎮(街道)鄉賢會已全面建立。
加強農民培訓培育新農村建設領軍人物
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美麗鄉村,其源動力是農業現代化與新農村建設人才的培養。農民培訓工作,恰恰是發展“三農”的前置條件,更是一項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臨海市把培育農村實用人才作為切入點和重點,加快培育帶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引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領軍人物,做好農業專業和轉移就業等技能培訓,全面提高農民各項能力素質。不斷創新探索,尋找新載體和新平臺;如統籌全市培訓機構資源何部門力量,搭建農合聯培訓平臺,探索政府購買服務培訓模式等。重點開展農民大中專學生、市場營銷、品牌建設、標準化現代化生產、農村電子商務、農家樂民宿經濟發展等創業創新培訓
.jpg)
自2004年開展農民培訓工作以來,臨海市始終把農民培訓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堅持不懈地培育適應“三農”發展的各類人才。通過十多年來的努力,實現了農村勞動力逐漸由一產向二三產轉移,農民積極領辦、創辦或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農家樂、家庭農場、民宿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職業農民、農民大學生、農民廚師、農民技師等各類農村實用人才不斷涌現,更多地參與到現代農業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各項工作,有效促進了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美麗,使臨海“三農”發展工作一直走在臺州乃至全省前列,并且保持著持續動力和發展后勁。
在今后,臨海將全面融入“大花園、大灣區、大通道”戰略,全域推進新一輪美麗鄉村建設,締造一批生態宜居的鄉村生活樣本,描繪一幅阡陌桑田、詩畫江南的美麗畫卷。
(文字信息源引自浙江在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您持權屬證明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E-mail:zjuce@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