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今年兩會期間,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了!
值得注意到是,在這份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還對2018年工程項目建設審批提速作出十分具體的要求——時間再壓縮一半。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報告的前兩天,3月2日,國家發改委法規司負責人一行來到衢州,調研我省投資項目審批領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重點是施工圖聯審和“竣工測驗合一”改革情況。
“來之前有疑慮 ,現在有底氣。浙江在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方面確實走在全國前列。”調研組為浙江正在進行的“施工圖聯合圖審”“竣工測驗合一”改革點了一個大大的贊!
在工程項目審批提速上,要達到總理要求的“時間再壓縮一半”,浙江經驗或許值得全國其他地方借鑒。
最“拖后腿”的施工許可
投資項目審批領域的“最多跑一次”為何這么重要?
根據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2018年營商環境報告》,在全球被監測的190個經濟體中,中國內地的營商環境排名第78位。
.jpg)
在中國選送的樣板城市中,投資方平均需要花247.1天才能拿到工程施工許可證。這一項指標,中國內地在全球排名倒數第19位,成為營商環境中最“拖后腿”的事項。
為了縮短投資方取得施工許可的時間,不少地區多年前就開始把“串聯審批”的模式改為“并聯審批”、“一窗受理并聯審批”模式。
問題解決了嗎?沒有。
審批時間長只是表象。問題的癥結在于,審查中各部門意見互相糾纏,互為前置。
開工前,投資方開車拉著紙質施工圖分別到建設、人防、消防和氣象等部門審查,一旦某一部門對施工圖有意見,修改后就要再次分別向各部門送審,如此循環往復。遇到不同部門因管理視角不同,對施工圖存在不同意見時,更是陷入死循環,讓項目投資者無所適從,哭訴無門。
.jpg)
“對于我們外資企業來說,最看重的就是效率。廠房早建成、晚建成不僅僅是時間問題,因為一個月意味的是上千萬產值!所以一星期甚至一天的耽擱都非常關鍵。”曉星氨綸(衢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說。
為企業“買菜燒飯”,還不收錢
施工圖送審模式,經歷了哪些演變?我們先看看——
2000年,施工圖審查制度正式實施。建設單位將施工圖報送建設部門后,由其指定審查機構審查;
2004年起,建設單位可自主選擇審查機構。從這時起,圖審市場“逆淘汰”現象出現——技術水平越高、審查越認真、審查出問題越多的圖審機構越接不到業務,反之則容易接到業務;
2013年,建設部刪除了審查辦法中“建設單位可以自主選擇審查機構”的內容,隨后明確采用“搖號、輪候、計算機程序評分選擇、行業自律協商等方法實施送審”。
而浙江正在進行的改革,可能將會在這個改革時間軸上再添一筆——
在浙江“施工圖聯審”改革中,政府出面把原先分散在建設等4部門的圖審中介機構整合成一家綜合圖審機構,施工圖過關不過關,這一家綜合圖審機構說了算。
.jpg)
多部門糾纏不清的局面終被打破。“把技術審查工作集中到一家綜合圖審中介上,是這次改革最核心、最關鍵的措施。”浙江省建設廳相關負責人說到。
.jpg)
通過這種模式,浙江大型項目的施工圖審查時間由半年變成了10個工作日,小型項目審查時間更縮短至3-5個工作日。
.jpg)
“打個比方,之前我要自己買菜做飯,現在有人給我買菜做飯,燒得又好又快還不要錢!你說我享受不享受?”衢州新湖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邱偉說。
技術流程全部集中到一家中介機構
圖審質量如何保證?搖號接單、全程留痕、政府埋單、多方監管。
鑲嵌在浙江政務服務網中的審查系統,使傳統的紙質審圖方式發生了根本轉變。
改革之前,圖審中介直接與投資方結算費用,“為了爭取客戶,同行之間難免出現惡性競爭,往往圖審技術更差的機構能以更低價格拿到圖審業務。”華安圖審中心負責人傅永權介紹,不僅有傷圖審質量,整個圖審行業也得不到健康發展。
而整合后,政府出錢購買圖審服務,圖審中介通過審查系統搖號接單,直接與政府結算,從與投資方的利益糾葛中剝離了出來。
人在干,“云”在看。全程留痕的數字化審查模式、智慧信用評價體系和定期信用考評機制一起,把圖審機構的服務質量與下一年度的業務份額掛鉤,并把審查質量低、服務水平差的圖審機構逐出全省圖審機構名錄。
結算方式也有講究,以上建設廳相關負責人說,“先結90%,剩下10%年度考評后再集中支付。”
做大蛋糕,才能有更多錢
可以說,此次改革受益最大的是項目投資者,而面臨挑戰最大的則是中介機構。處在改革漩渦中心的圖審中介短期內經歷了轉型、整合,面臨的改革壓力著實不小。
它們為何愿意“乖乖就范”,放棄自由的市場主體身份,整合成非營利的綜合圖審機構?
收入是一大關鍵因素。即使部分技術人員的收入暫時有輕微波動,但只有把蛋糕做大,才是讓所有人受益的根本辦法。
作為輕資產行業,技術人員才是根本,機構的整合對行業本身影響不大。“而對技術人員來說,與收入關聯最密切的是接單量,整合與否并不影響按勞取酬。”衢州市建業房地產測繪有限公司總經理呂玉敏說。從長期來看,加快投資審批改革勢必會大大優化營商環境,大環境吸引來的投資項目,才是技術人員增收的源泉。
改革正在進一步深化。在投資項目審批領域中,另一大堵點是竣工階段的核實驗收。
“以前每當竣工,就要抽調一批人成立臨時團隊,來應對項目驗收。”邱偉說,以排水驗收為例, 即使每次驗收內容相同,光是一個井蓋,也要先后被不同部門總共打開4次才能驗收完成。
在施工圖聯審保障施工圖唯一的基礎上,原理相似的“測驗合一”改革也拉開序幕,浙江已經有項目嘗到了甜頭。
今年初,新湖衢州項目在驗收過程中就有了完全不一樣的體驗。
“聯合測繪機構去現場測繪了一次,消防再單獨去了一次,整個竣工測繪過程就完成了。”邱偉說。
.jpg)
從衢州情況看,改革前的驗收,建設單位需要向12家部門提交95項材料,而現在只需向1個窗口提交22項材料。
.jpg)
改革當然仍在路上。
搭平臺、買服務,政府的角色已經從“管理者”變成了“服務者”,但當審批制變為“服務+監管”的制度,事中事后監管如何真正破題?若監管責任落實到政府,制度又如何配套銜接、優化調整?
營商環境的改革之路,依舊任重道遠。
(文章轉載自網絡)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您持權屬證明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E-mail:zjuce@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