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委組織部2017年“創新驅動與轉型升級專題研究班”與“特色小鎮和產業平臺建設專題研究班”項目紀實
(1).jpg)
8月28日,受浙江省委組織部委托,全國干部教育培訓浙江大學基地(以下簡稱“干訓基地”)、繼續教育學院承辦了為期12天的“2017年創新驅動與轉型升級專題研究班”(以下簡稱“創新驅動班”)和“2017年特色小鎮和產業平臺建設專題研究班”(以下簡稱“特色小鎮班”)。在浙江省委組織部的指導和支持下,學院充分調研、科學設計、多方籌備、積極落實,圓滿完成了兩個主題研究班的培訓工作。
如何以“學習共同體”的系統思維進行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管理創新?此次,在浙江省委組織部的指導下,依托干訓基地的資源和平臺優勢,繼續教育學院做了深入的實踐與探索。
一、目標共識:“學習共同體”建設的起點要求
教學雙方共同“預習”背景材料,建立成果目標的共識
在省委組織部確定了培訓主題之后,教學方和受訓方圍繞主題開展既有側重、又有互通的工作。
教學方主要研究在教學主題下配置什么樣的資源才能達到培訓目的?為此,教學組在前期有針對性地研讀了大量中央和我省有關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特色小鎮建設、產業平臺搭建等相關政策文件和主要領導講話文稿等。
受訓者主要思考通過這些主題培訓自己已經掌握了多少知識?還需要學習哪些內容才能夠滿足這些主題方向上的知識補充?為此,教學方前期與組織方溝通,為學員準備了豐富的材料匯編,其中包括《十八屆五中全會報告》《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三部委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浙江省十三五規劃》《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特色小鎮建設的指導意見》等。
不僅如此,在項目籌備期雙方就學習成果要求也達成了一致。所謂成果要求,就是需要受訓方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分析教學方以不同教學方式提供的信息素材,通過自己的重新組合,從而最終輸出成果服務。有了這些共識的目標,教學雙方就能夠在各種教學方式上積極互動,達到最好的效果。
二、供需共振:“學習共同體”建設的核心樞紐
基于訴求多元化進行教學資源的精細配置
為什么要對教學資源進行多元化配置?
從受訓方來看,干部背景的多元化使得培訓內容在突出專業的同時也要具有豐富性。干部較高的素質和綜合的視野也使得簡單的專業性內容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繼續教育學院作為“供給側”負責提供解決方案和實施全程管理,教學資源的多元化匹配就成為供需能否“共振”的關鍵。
從教學方來看,這兩個專題涉及的內容多樣性也對教學資源多元化提出了要求。如:“創新驅動班”這個主題的教學方陣里,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原黨組書記葉小文從中國夢的文化底蘊為出發點,剖析中國崛起的文化動力,啟發學員在開展區域創新與轉型升級工作時要注重梳理文化脈絡;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美洲與大洋洲研究所研究員李偉以美國為例,為學員梳理創新驅動背后不同民族的商務文化構成;浙江大學副校長嚴建華從科技創新角度呈現經濟轉型升級的系統思考;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則為學員解構打造新型城鎮化的“杭州思考”;海康威視董事長陳宗年作為海康威視現場教學環節的主講人,則提供了浙江本土卓越創新企業家的實踐樣板。
同樣,“特色小鎮”涉及的內容領域也非常寬闊,包括國家發展規劃、國際案例、旅游規劃、建筑美學、本土實踐經驗等相關內容,圍繞專業開展的多元教學信息對主題學習后能夠學以致用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此次“特色小鎮班”中,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副司長陳亞軍、浙江省發改委副主任翁建榮從“三部委通知”出發提供政府規劃視角;商務部歐洲司參贊朱劍逸從國際化視野角度談特色小鎮的“法國文化樣本”;浙江大學風景旅游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程玉申副教授則具體提供旅游規劃的思考維度;浙江省住建廳總規劃師顧浩從建筑學角度提供特色小鎮的全球優秀案例;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則具體從杭州的特色小鎮實踐歷程成果解構特色小鎮的“操作密碼”。
再次,“創新驅動”和“特色小鎮”這兩個主題對于受訓學員來說已經不是從零開始學習。教學方的工作是既要對這兩個話題范圍下的原有成果進行挖掘,更要在此基礎上給予新的信息和實踐經驗。和主題相關的多元化的教學內容能夠讓受訓學員拓寬思路,獲得新的認識、見解和收獲。
三、學用同頻:“學習共同體”建設的核心目的
圍繞受訓方的“應用場景”精準構建學習模式
學習模式構建需求導向,注重實踐。此次項目從前期設計開始,在省委組織部領導的指導下項目組便積極推動學員參與到整個培訓方案的設計中,并結合調研結果設計更科學、更有針對性的學習方式,旨在突破以往單一的講座式學習模式,使參訓學員通過課堂教學、學習型沙龍、現場教學、結構化研討等不同學習模式中參與學習,加強思考,學以致用。
其中,學習型沙龍在充分挖掘每個學員實踐經驗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前期的教學設計上,浙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周兆農明確提出了幾個關鍵性要求:第一,沙龍主持要由相關領域研究經驗豐富的專家擔任;第二,與委托單位充分溝通,合理挑選分享學員并在前期進行主題、內容輔導;第三,沙龍現場各相關職能部門全程參加,及時對工作進行指導并在會后給出總結評估。
沙龍中,無論是“創新驅動”主題還是“特色小鎮”主題,來自浙江各市(縣/區)學員們的“浙江經驗”都是很重要的。因此,本次項目中安排了杭州市拱墅區委副書記、區長章燕,諸暨市委副書記、市長王芬祥,金華市副市長、義烏市委副書記、市長林毅,海曙區區長褚孟形,甌海區區長王振勇等8位浙江省內的市(縣/區)主政領導分享他們的經驗。
此外,為充分挖掘現場學員的實踐經驗分享,沙龍全程由資深專家擔任主持,對現場分享進行多視角、有價值的點評。
四、體驗互通:“學習共同體”建設的重要保障
系統科學地管理教學鏈的全過程
系統的管理規范是實現一流教學體驗的重要保障。繼續教育學院2017年年初出臺了一系列重點項目管理規范文件,旨在建立系統、科學、嚴密的管理機制,確保教學鏈中學員的高品質體驗。
首先是“項目制”管理。此次項目由分管院領導牽頭組建跨部門項目工作小組,打通項目全程運轉信息鏈,確保項目各環節的通力協作、無縫對接。整個項目執行“四階段一監控”,即:確認培訓需求階段、整體培訓方案設計階段、培訓過程組織實施階段、評價培訓結果階段和全過程信息化質量監控。
其次是項目內部功能小組分工的精細化。以浙江區培訓部為核心的項目組分工明確,教學組負責前期調查研究、方案設計、現場教學基地研究制定,并參與教師評選標準制定、學習材料匯編、行動學習指導手冊編寫、每一輪研討整體方案設計、每一階段項目總結、整改方案優化;學務組以班主任隊伍為核心,以《班主任工作手冊》為指導,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牽頭對接學員學習、生活需求并負責項目整體的日常管理;后勤組負責交通、住宿、餐飲、教學硬件等設施保障;質控組負責培訓管理質量標準制定、培訓專項督導組組建、項目評估報告總結。
再次是學員的自我管理。在省委組織部的指導下,此次項目的兩個班級分別實行班長負責制,成立了班委組織;班長主持班委會工作,對重要問題進行集體決策,為學員深度參與教學工作提供了通道,充分發揮了學員班委會在“學習共同體”模型中的作用,有效促進了班級管理和文化建設。
在這兩個研究班的實踐中,浙江省委組織部、繼續教育學院、學員班委會三方聯動、緊密配合,磨合出了具備可復制性的經驗和方法。
2015年,繼續教育學院完成了全面、徹底的運行機制改革。“學習共同體”思維是干訓基地、繼續教育學院全面落實 “五化”改革(市場開拓區域化、教學服務專業化、過程管理科學化、隊伍建設職業化、品牌建設制度化)的重要實踐,也是扎實打造全國一流繼續教育品牌的創新探索。未來,學院還將在實踐中不斷開展新嘗試,為給廣大黨政干部、企業家和專業技術學員提供更加優質的高端培訓服務不懈努力。
(繼續教育學院事業發展部韓禹 供稿)
(更多浙大培訓動態請登錄浙江大學高端培訓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您持權屬證明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E-mail:zjuce@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