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德國小伙,一輛小型折疊自行車,
由黑龍江漠河至海南三亞,
騎行5800公里,穿越半個中國,
歷時近100天,尋找無數中國百姓的中國夢。
.jpg)
他就是今年畢業于浙大的留學生岳凱涵,
一個愛吃宮保雞丁,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
還準備將騎行日記出成書的帥小伙兒。
在成都吃美食學中文,在浙大學中國學
岳凱涵是德國人,本名叫Jorg,“這個中文名是我朋友給我取的。他覺得岳的發音和我的名字很像,而凱涵很適合我的性格。”岳凱涵說,“我覺得我是個活潑、樂觀、有活力又有好奇心的人。”
28歲的他陸陸續續在中國呆了三年半,大家都叫他岳哥。
.jpg)
2011年,岳哥第一次來到中國。最初來中國,對于他來說,就是個很純粹的想法,“我覺得歐洲人對亞洲、對中國并不了解,我便想去看看。”他接觸的第一個城市是成都,在那兒他學了一年中文。
出于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和好奇,2015年,岳哥來到浙大,攻讀中國學碩士。“既然選擇中國,就應該去學中國的歷史文化,浙大的中國學項目對我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
中國學的課堂,不局限于老師授課的傳統教學方式,也鼓勵學生進行自主調研和社會實踐。每門課程在課堂授課的基礎上,都會設置一節課的田野調查。在中西融合的氛圍中,岳凱涵學習了中國的方方面面。
而考試的形式不局限在紙質試卷,更多是通過項目匯報的形式,這給了岳哥很大的發揮空間。
對于岳哥來說,他最喜歡的還是課程的實踐部分,因為可以走出課堂進行自由的調查和學習。“有一些課程,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題目進行實踐,我們就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
“我的目標是騎遍中國”
“想去中國各處看一看”,談及騎行原因,岳哥這么說。
研一時,岳哥便有了“騎遍中國”這個目標,但擔心學業會受到影響。當他把這個想法與中國學項目老師溝通時,老師毫不猶豫地支持,并為他申請實踐經費提供了幫助。而為了實現這個計劃,岳哥也加倍努力,用一年時間完成了研究生階段的所有課程。
“出發前兩個月,我每個周末都會去杭州周邊騎行,從30km到50km再到80km,后來從杭州騎到了上海。這個時候我覺得自己準備好了。” 岳哥說。
2016年5月1日,岳哥從浙大紫金港校區出發。旅途的起點在黑龍江漠河,北極村,中國的最北的地方;而終點,則在海南三亞,海南島的最南端。
.jpg)
騎行的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山地車,而岳哥卻選了一輛小型折疊車,小到可以裝進塑料袋里。岳哥說,這是他同學幫他在二手車行里淘來的,車子好騎,很小很輕巧。
路途上,岳哥的自行車遇到過多次“罷工”,比如沒氣、爆胎等等,這些他都能自己解決。在他的大背包里,裝了內胎、打氣筒、布條等修車設備。
“中國有許多好心人,和他們聊天獲得很多有趣的東西”
跨越5800多千米,穿過黑龍江、內蒙古、吉林、遼寧、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廣西、海南這12個省份,岳凱涵走過了許多地方,也遇到了許多人。
“在我的腦海里沒有具體的地點這些概念,只有從哪里到哪里的一段路程。這些省份都是我從北到南所途經的。”岳凱涵說。 遇到岔路口就看手機地圖,迷路了就向當地人打聽。
.jpg)
“中國有許多好心人。”岳哥說,“有一次我的車壞了,一時修不好,也找不到旅館,有好心人就讓我晚上住在他們家。”
騎行期間,岳哥每月會獲得3000元的項目經費,“相當于每天100元生活費,里面涵蓋衣食住行。” 吃當地的食物,穿路邊隨意買的衣服,住小旅社或者當地人家里,有時甚至依靠帳篷過夜。
一路上,許多人問他一個人是否孤獨無聊。岳哥說,“在路途上,我會遇到很多人,和他們聊天并不會無聊,反而會獲得許多有趣的東西,但如果有同伴,就可能只和同伴聊天了。”
旅途中的中國故事和中國夢
就這樣,一路騎,一路聊,岳凱涵在旅途中遇到了許多有趣的人。
讓岳哥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由工程師轉行的太極老師,他們在河南鄭州陳家溝偶遇。 “這個人很有意思,邀請我在他家住。他原來是一個工程師,后來覺得工程師這個工作他不喜歡,于是他去了東南亞,學習潛水、瑜伽和紋身。”岳凱涵說,“回來以后,他將一個學校改造成太極學校,給小孩子上課。”
有一次,他在呼和浩特理發,遇到了一個健談的理發師。“可能是因為我是個德國人,他很少遇到,才和我聊好多。他說他是在別的地方沒生意做才到呼和浩特落腳的,講了很多生活的小事。”
岳凱涵的畢業論文題目是《老百姓的中國夢》,素材正是來源于這次旅途。
.jpg)
“在中國,經常會聽見‘中國夢’,我比較好奇,一路上我問了許多人他們中國夢是什么。”岳哥說,他的畢業論文一共85頁,31000多個英語單詞,都是他一路上記載的中國夢。
漠河北極村的一位女餐館老板,她的中國夢是幫助老人家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減輕年輕一代的負擔;廣西陽朔的一位工人,他夢想著小康生活和富足的物質生活;長春大學一位計算機系的學生,他的中國夢則是實現個人理想,為社會作貢獻……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中國夢,城市和農村的差異較為明顯,村子里的人希望過上幸福而平靜的生活,而城市里的人更多的希望能做現在想做的事。”岳凱涵說,“但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有著實現夢想的樂觀態度。”
岳凱涵梳理后得出結論,在大多數普通老百姓看來,“中國夢”與生活環境的改善、國家富強、社會和諧以及社會改革有關。公民個體的“中國夢”主要集中在較為實際的層面上,如財富、幸福、自我價值實現以及家庭等方面。從官方層面而言,“中國夢”是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復興,即便老百姓對于夢想的具體實現途徑比較模糊,但他們都認同只有民族的復興,才可以帶來小家的幸福。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您持權屬證明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E-mail:zjuce@vip.163.com》